地下管网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密密麻麻的血管一样,为整座城市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承担着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的资源运输工作,默默守护着城市的稳定运行。
地下管网改造进入加速时代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达110.30万公里,排水管网长度91.35万公里,天然气管道长度98.04万公里,供热管道长度49.34万公里。仅这四项,管网的长度就达到近350万公里。其中,建成20年以上的各类管道长度(不考虑过往拆改的情况)已超80万公里,安全与效能问题尤为突出。
据住建部消息,今年我国将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改造,覆盖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市政公用管线,每年将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网,推进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政策“暖风”频吹、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背后是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理念在更新,是地下管网改造的材料设备、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迭代,一个巨大的地下管网改造市场正在快速发展。
地下管网改造面临的现状
1、管网错综复杂、维修影响过大
目前多数城市基建比较完整,为了进行管网改造把河道全部挖深,再将道路破开、进行管网更换,不仅会对地铁、电力、通信、天然气等管网造成影响,也会对周边的环境、交通等产生影响。如何尽量少地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出行,安全文明施工是施工中一大难点。
2、管网底数不清,权属调度复杂
排水管网的管理是由多个部门负责执行,缺乏统一的管理,分散的管理模式使各部门职责不清,对排水管网的信息资料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加之不少排水管网建成年代不同,经常遇到地下管网产权复杂、牵涉多个权属部门,需要多方面协调。
3、维修金额巨大、资金匮乏
管网的改造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管网的更新,而且还存在对路面的重新修复等一系列次生问题。管网的敷设面积越大,覆盖范围越广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就会越多。以武汉为例,武汉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超过6300公里,翻修总造价2520亿,可预见北京、上海之类的一线城市排水系统维修投资金额将更高。
管网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1、摸清管网底数,系统诊断
推进管网改造的重中之重,是要全面掌握城市地下管道的位置属性及敷设状态,建立地下管网信息库,让隐蔽的管线形成直观的电子地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比如,南京安透可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便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管道机器人、传感器等装备,对城市地下雨污管网进行数字化排查,摸清管道存在的混接、破损、渗漏等缺陷问题及其地理位置,让所有管网问题浮出水面,确保问题管网整改“零遗漏”。
▲安透可管道机器人数字化排查
2、加强施工质量,严格监管
明确规定雨、污水排放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要抓好地下管网工程质量,对存在管网堵塞、管道破损、支管接入不规范的污水管网实施改造,对正在改造的合流制管网区域全部重新铺设雨水管道和污水管网,做到既改“面子”、更改“里子”。加强监管力度,支管要与主管网对接上,以便一劳永逸。
3、灵活筹措资金,合理规划使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排水管网建设都是由当地政府出资建设,因此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基本决定了一个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能力和建设规模,又由于政府缺乏形式灵活的融资方式吸引投资者建设管网,造成大部分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落后。城市管网管理部门需加强资金筹措,如推动政府和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等,合理规划资金投入,确保管网建设的可持续性。
4、统筹推进,科学治理
城市排水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我们在规划或翻修排水系统时,我们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影响,以环保和生态保护为前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确保管网系统通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排水系统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改善水体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5、完善在线监测,加强运维管理
市政排水管网通常埋在地下,由于反射周期长,在管网出现问题后往往第一时间难以发现,导致污水对城市环境的被动污染时常发生。随着技术的发展,排水管网的管理也可以依托数字化手段对管网运行进行监测。南京安透可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管网大脑”运维系统,借助GIS、三维建模、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构建管道运维管理数字化平台,让城市管网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管道的状态,实现对管道实时动态地监控、预警、调度等一站式管理,及时发现管网内病害及水污染风险,实现排水管网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和决策信息化,助力实现污水提质增效和城市管网稳定运行。
▲安透可“管网大脑”运维系统
建设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的“里子”工程。随着政策“暖风”频吹,背靠庞大的市场需求,地下管网改造将成为城市更新工作一项重点任务,环保展认为这会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新机遇。
(文章来源:住建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