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9-11日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9-11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坚决抵制,就是不租!”:空气付费缘何激起千层浪?

“坚决抵制,就是不租!”:空气付费缘何激起千层浪?

“坚决抵制,就是不租!”近日,上海体育大学因宿舍空调“租赁共享”模式,引发了学生的集体抵制,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掀起热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众多学生纷纷表示,空调本应是宿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如今却被包装成付费服务,这无疑是学校和服务商强加的“霸王条款”。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的一场小纠纷;然而,当我们深入到产业的大语境中去审视,就会发现它揭示出了家电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以及面临的现实矛盾。
同样是共享设施,付费洗衣、付费用水在高校中能够被普遍接受,可“付费冷热气”却遭遇了强烈的抵制,这究竟是为何呢?实际上,这场争议的根源并非仅仅在于“价格”因素,更在于认知层面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对于服务商而言,空调租赁是一种效率更高、收益更为稳定的商业方案。通过将空调以租赁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服务商可以提前锁定一部分收益,同时还能降低设备闲置的风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空调却触碰到了他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底线。在过去,人们愿意为“水”“电”付费,是因为这些资源的消耗与使用量直接挂钩,收费逻辑清晰明了,大家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使用这些资源付出了多少成本。但“空气”的舒适度却难以进行量化,付费的边界也十分模糊,这就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天然缺乏接受“空气付费”的基础。
从“卖机器”到“卖服务”:行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共享空调”在行业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过去几十年,中国家电行业主要依靠规模化制造与渠道分销来实现增长。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期,企业只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产量,就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然而,随着市场逐渐进入存量时代,用户的新增需求开始放缓,传统的“卖一台少一台”的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企业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化”成为了各大厂商转型的关键词。
美的、格力、海尔、美博等头部企业纷纷推出了共享或租赁业务,试图通过将空调、洗衣机、冰箱等耐用消费品转化为“按需付费”的长期服务,来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拓展收入结构。例如,美的旗下的“美的优租”平台提出了以“生活刚需租赁+品质生活服务”为核心的新业态。该平台不仅提供空调等家电的租赁服务,还围绕用户的生活需求,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如家电清洗、维修保养等,为用户打造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格力则构建了“校园智慧共享方案”,尝试在高校宿舍中以智能物联的方式提供租赁空调。通过智能物联技术,格力可以实现对空调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自动调节空调的温度、风速等参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海尔通过“海享租”等平台布局共享家电赛道,依托物联网能力与智慧校园生态,为高校、公寓等集中居住场景提供按周期计费、远程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控制空调的开关、调节温度等,还能实时查看空调的使用情况和费用明细,方便快捷。而美博早在2017年便推出了“押金+按时间计费”的共享空调产品,成为这一模式最早的探索者之一。美博的共享空调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及时为用户提供维修服务,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些企业的布局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当销售增长受限时,唯有创新服务方式才能释放新的商业潜能。
便利与“强制消费”的错位:争议的导火索
然而,与企业端对“共享空调”寄予厚望不同,消费者,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对这一模式的接受度却极低。与共享洗衣机、共享热水等可选性较强的服务不同,空调关系到最直接的生活舒适度,甚至被视作现代住宿条件的基本配置。当这类设备被剥离出住宿费用体系,转而成为额外收费项目时,用户的心理落差极大,抵触情绪也随之而来。许多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愤慨,认为公共设施商业化是“恰烂钱”,是生活成本被企业与校方合谋转嫁的结果。
造成这种巨大认知差异的原因,还在于校企合作中的权责不对称,无形中放大了信任问题。许多高校将空调租赁外包给第三方运营商,由企业负责安装与维护,学校则以“零投入”换取设备更新。但学生却要承担全部费用,这让学生们感到不公平。不仅如此,作为实质消费者的学生群体,他们接触到的设备产权、租期管理、服务质量等关键信息往往不透明,价格制定也缺乏监管。学生们不知道自己租赁的空调质量如何、租期是否合理、售后服务是否有保障,也不清楚价格是如何制定的,是否存在不合理收费的情况。这让本应便利学生生活的共享服务,反而演变成一种强制消费的象征,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空气付费能否开辟新的服务场景?
其实,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共享空调模式本身并非毫无前景。其商业逻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集中居住场景中统一布设、按使用周期收费,能够降低一次性采购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售后效率。对于学校来说,采用共享空调模式可以避免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空调设备,减轻财政压力;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然而,要让这一模式真正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平台能力,更考验企业对公共感知的精准拿捏。
共享空调在高校遭遇抵制,不仅是服务边界模糊的结果,也揭示出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失衡。当“空气”成为一种可以计价的商品,社会对于“基础舒适权”的敏感度就被激活。高校宿舍不同于市场租赁公寓,其属性更接近公共空间,学生的消费选择并非完全自由。在这种环境下,任何看似市场化的操作,都必须首先解决信息透明、价格合理和自愿选择的问题,否则便容易被视为不公与剥削。公众对“空气付费”的抵触,并非对服务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公平与信任的追求。
未来展望:重新界定“用户关系”是关键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空气服务”或许能从单一的设备租赁,进化为基于能效管理、数据优化和舒适体验的整体解决方案。届时,用户付费的对象将不再是“空调机器”,而是“舒适环境”这一系统性服务。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实时监测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指标,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习惯,自动调节空调的运行状态,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对空调运行数据的分析,优化设备的能效管理,降低能源消耗,为用户节省费用。
但在那之前,企业需要意识到,转型服务化并非仅仅换一种收费方式,而是一次重新界定“用户关系”的过程。共享空调要想被接受,必须先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公共生活场景中,企业究竟是提供便利的伙伴,还是新的成本制造者?企业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利益,提供更加透明、合理、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共享空调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或许,上海高校的这场抗议,正是家电行业在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前必须经历的一次“社会试炼”。通过这次试炼,家电企业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时调整战略,不断完善服务模式,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 参观咨询

    400 069 0052

  • 参展咨询

    15202188312

主办机构
  • 中华环保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业委员会
  • 中国膜工业协会
  • 上海荷瑞展览 有限公司
  • informan
协办机构
  • 上海荷祥会展 有限公司

@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6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